“走過這片蘆葦坡,你可曾聽說,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為何片片白云,悄悄落淚,為何陣陣風兒,輕聲訴說,Hi hi——,還有一群丹頂鶴,輕輕地,輕輕地,飛過……”
秋分時節的田野,顆粒飽滿的稻穗,在金燦燦的陽光照耀下,碧綠中泛著金黃,有了稻花香里說豐年的意味。9月23日,正是第四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各地農民慶豐收的活動,可謂是精彩紛呈,令人目不暇接。我有幸和省內幾位名作家一起參加“水韻蘇米”全省行,在參觀了溧陽、寶應兩個點之后,起了個大早奔赴“鶴鄉”,探訪“射陽大米”品牌背后的故事。

也許是上了年歲的緣故,在汽車奔向鶴鄉的途中,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后期,那首有關丹頂鶴保護的歌,便不斷縈繞在我的腦海。要知道,當年我們不僅被甘萍的歌聲所吸引,更是為那一個真實的故事所打動。而此次的射陽之行,讓我聽到了又一個真實的故事。
在射陽大米集團優質稻米四明生產基地,總經理徐蘇陽詳細介紹了基地建設情況。從2013年至2019年的6年間,他們拆遷安置農戶近1800戶,復墾土地近2300畝,新增建設用地1400多畝,總投入達4.8億元。
隨著高標準農田建設一二期工程的相繼施行,四明基地的防滲渠、涵洞、砂石路、電站,以及節制閘、林網工程、數字農業信息化控制等項目紛紛上馬。基地正向著“標準化、綠色化、品牌化、產業化、智能化、高效化”目標邁進。水稻生產實現從田間耕整到播種育苗以及機械插秧、機械施肥、無人機噴藥、直至成熟收割、烘干等全程機械化。這讓從小在農田里摸爬滾打,對播種、插秧、收割一點都不陌生的我腦洞大開:射陽大米的種植生產智能化程度竟如此之高,農民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歷史一去不復返矣!

在四明基地,當我看到身材不高、膚色暗紅、頭發有些花白的王才林所長,深入田間,雙手捧著尚未完全成熟的南粳46、南粳9108、南粳5718等南粳系列優良食味品種時,似呵護,似絮語,似欣然……他的表情令人動容!
這些都是他和省農科所的專家們歷經千辛萬苦培育出來的種子啊,離開實驗室到基地種植,今天健康地呈現在自己面前,王才林內心情感極自然地流露出來。在我看來,這一株一穗,說是從他身上掉下來的肉,也不為過。這讓我想起,在溧陽,在寶應,都有王才林培育的種子在種植,難怪人們稱他為江蘇的袁隆平!
在這里,王才林又有了一個新的身份:射陽大米產業研究院院長。在他主導下,省農科院還在射陽設立了博士工作站,其研究成果,射陽大米的一個核心品種“鶴香粳”,已呼之欲出。
如果說在四明基地,我主要是從徐蘇陽總經理的介紹中感受到了水稻生產的智能化,那么在射陽大米總部的一條智能化流水線面前,我則是親眼目睹了一顆稻谷到一粒米的華麗蛻變。我有幸認識了具有魔術師般神奇的智能設備:由糧食行業“國家隊”中糧集團制造的振動清理篩;由國內領頭羊制造商浙江嘉興青龍機械有限責任公司制造的吸式比重去石機;由世界糧機專家日本佐竹生產制造的砂輥、鐵輥碾米機……
不可否認,這些高精尖的設備,是射陽大米書寫傳奇的有力支撐。然,在當天午餐時,從射陽大米集團董事長陳文鋒的簡短致辭中,我深切地體會到,書寫射陽大米傳奇的核心支撐,是地方黨委政府一班人的情懷!
素有“天下糧倉”美譽的射陽,是全國超級產糧大縣,150萬畝的種植面積,100萬噸的大米產量,在江蘇全省穩居榜首。這給地方黨委政府下決心,舉全縣之力打造“射陽大米”品牌有了底氣。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射陽大米贏得了“北有五常,南有射陽”美譽。
我想,鶴鄉會因為“射陽大米”的品牌故事,再誕生一首歌的。 (劉香河)
作者簡介:劉香河,本名劉仁前,江蘇興化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文學創作一級,泰州學院人文學院客座教授。迄今為止,創作發表作品400余萬字。曾獲全國青年文學獎、施耐庵文學獎、汪曾祺文學獎、中國當代小說獎、紫金山文學獎等。著有《香河三部曲》《香河紀事》《香河四重奏》等多部。主編《里下河文學流派作家叢書》多卷。長篇小說《香河》被譽為里下河版的《邊城》,2017年6月被改編成同名電影搬上銀幕,獲得多個國際獎項。
校對 李海慧
來源:紫牛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