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我,我是小學教師,自由撰稿人,熱愛讀書與音樂。
前些年,小學語文教材版本眾多,有蘇教版、人教版、北師大版等等。如今,小學語文教材實現了全國統一,全部變成了部編(統編版)語文教材。

盡管部編版教材反復雕琢,但也不是完美無瑕的。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本人認為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有以下缺點:
一、生字表安排不太合理
在每篇課文的后面,一般都有生字表。生字表包括兩部分:田字格上的是一類字,兩道橫線中間的是二類字。
對于小學生來說,一類字要求會認識會書寫,二類字要求只認識不必會寫。可是,翻開語文課本,可以發現一類字與二類字有不少是重復的。
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不免心生困惑:到底哪些字才是重點生字呢?
一二年級的語文教材,課后生字表上的生字沒有拼音。低年級孩子認識漢字不多,拼音基礎掌握得不牢固,應該加上拼音更好一些。
而且,每冊語文教材的最后,都安排了詞語表。但是,這些詞語比較零散,并不是課后生字組的詞語。

有意思的是,二年級下冊課文《我是一只小蟲子》,生字表一連出現了“屁”“尿”“屎”三個生字。當學生紛紛組詞“放屁”“撒尿”“拉屎”時,老師在課堂上會不會略顯尷尬?
二、課文與原文出入較大
編者在選編課文時,一般會對原文進行改動,但也不能隨意亂改。
以三年級下冊課文《燕子》為例,原文是“小燕子從南方趕來”,課文變成了“那些小燕子,那么伶俐可愛的小燕子”。
個人認為:課文應把“那些小燕子”去掉,句子會更通順一些。你覺著呢?
還有,前文提到“纖細的電線上”,后文出現了“幾支木桿”,這不大符合農村生活實際。

在農村的田野,電桿隨處可見。電桿之間有細細的電線,怎么會有木桿呢?莫非要掛上衣服曬嗎?我查閱了原文,原文是“電桿之間連著幾痕細線”,這更加接近生活現實。
與課文《燕子》原文相比,編者加了不少修飾語,多了一些優美的語句,卻偏離了原文的意義,摻雜了更多的主觀因素。
三、每年課文、生字都有大變動
自從2018年實行秋季部編版教材以來,本人發現:每學期的課文都會有變動,變動幅度還比較大。

有的課文在這個版本是第24課,下個版本卻變成了第26課。有的課文在這個版本出現了,下個版本卻消失了。有的課文這個版本沒有,下個版本卻出現了。
不僅如此,課后的生字還經常增加或刪減。雖然教材生字表、課文進行了調整,但是教輔資料跟不上變化。由于個別課文有變動,教師在講教輔資料上習題時,經常會遇到一些麻煩。
一二年級學生年齡偏小,識字量有限。到了二年級下學期,整本教材課文不再帶拼音,只有個別生僻字才有拼音。這對基礎差的學生而言,無疑增加了閱讀的難度。

四、童話故事、現代詩歌偏多
三年級語文上冊課文《賣火柴的小女孩》,該課文選自《安徒生童話》。這個故事家喻戶曉,孩子們可謂是耳熟能詳。
可是,課文中用大段的篇幅,描述了圣誕樹、燭光、畫片等物品,渲染了圣誕節快樂的氛圍。看到這樣的場景,學生會不會憧憬著過圣誕節?
如今,國家大力提倡過傳統節日,社會上掀起了抵制洋節的浪潮,此類關于圣誕節的課文不要也罷。

更何況,大部分學生都在家讀過這個故事,非常熟悉故事中的內容。二年級語文下冊教材,童話故事課文就有好幾篇。
部編版語文教材中,現代詩歌的篇幅增加不少。不可否認,學習這些優美的詩歌,能陶冶學生審美情趣,提高他們的文學素養。
但是,不少現代詩歌意境悠遠、意象豐富、含蓄雋永,而小學生社會閱歷淺、缺乏想象力,也不了解詩歌表達技巧,他們在鑒賞詩歌時會感到迷茫。
四年級語文下冊的第三單元,《短詩三首》《綠》等課文都是現代詩,有的詩歌還要求學生背誦。
等到一些學生喜歡上詩歌,會模仿寫詩時,考場作文卻提示“詩歌除外”!看到這樣的要求,學生會不會哭笑不得?

五、一些課文晦澀難懂
在各年級語文教材中,有些課文內容深奧,學生不容易領悟透徹。
例如:二年級語文下冊的《彩色的夢》《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三年級語文上冊的《花的學校》《那一定會很好》、三年級語文下冊的《宇宙的另一邊》、四年級語文下冊的《三月桃花水》《白樺》、六年級語文上冊的《丁香結》《好的故事》等課文。
一些課文抽象難懂,連老師都要琢磨半天:這篇課文到底是什么意思?作者表達的主題是什么?

課文《剃頭大師》《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中,學生并不熟悉“老掉牙推剪”和“夾襖”。如果教師不加以介紹的話,學生理解起來會有難度。
課文《我們家的男子漢》中,出現了“一角錢”“營業員”“同志”等詞語,頗具有年代感。在這個電子支付的時代,學生對這些名詞缺乏認識,難以將情感代入到課文中。

寫在最后
總之,本人對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建議是:教材上的課文盡量固定下來、不要把原文改動太大、生字表編排更合理些、適當加入中國經典故事、多選編一些接地氣的課文。
在使用部編版語文教材中,您有什么要吐槽的嗎?歡迎在留言區發表您的看法哦!
歡迎關注我,我是小學語文李老師,介紹語文學習方法,探討教育熱點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