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中國古代長期處于男權社會,女性社會地位相對低下,但是也有不少女強人打破傳統(tǒng),走上了政治的頂端。那么中國歷史上都有哪些女強人呢,今天我就給大家盤點一下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女強人。
第十位 婦好

商王武丁的妻子,中國歷史上有據(jù)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軍事統(tǒng)帥,同時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
出土的大量甲骨卜辭表明,在武丁對周邊方國、部族的一系列戰(zhàn)爭中,婦好多次受命代商王征集兵員,屢任軍將征戰(zhàn)沙場。曾統(tǒng)兵1.3萬人攻羌方,俘獲大批羌人,成為武丁時一次征戰(zhàn)率兵最多的將領。婦好還經(jīng)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類祭典,又任占卜之官,為武丁統(tǒng)治集團的重要成員。武丁十分喜歡她,她去世后武丁悲痛不已,追謚曰“辛”,商朝的后人們尊稱她為“母辛”、“后母辛”。
相傳,婦好曾帥軍擊敗向東方入侵的雅利安軍團。挖掘出土甲骨文可以找到這樣的記載:“婦好率軍西出,斬白首兩萬余”。后來考古在商朝貴族墓中發(fā)現(xiàn)有幾具白人的骸骨,也印證了這一說法。要知道雅利安人可是憑借一己之力消滅了三大古國的強悍軍團,但是遇上了婦好軍團也只有乖乖送人頭的份,可見婦好和當時商王朝的強大。
第九位 蕭綽(蕭太后)

蕭綽,小字燕燕,契丹族,遼朝政治家、軍事家和改革家。在她攝政期間,遼朝進入了最為鼎盛的時期。
相傳,蕭綽自幼就聰明伶俐、辦事干練,對待任何事情都有一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而這些優(yōu)秀的品質(zhì)也在她當上皇后后很快得到發(fā)揮。由于遼景宗體弱多病,蕭綽就利用自己的才干協(xié)助遼景宗治理國家。在遼景宗的默許下,遼國的一切日常政務都由蕭綽獨立裁決。若有什么重要的軍國大事,她便召集蕃漢大臣共商,最后綜合各方意見再做出決定。遼景宗最多只是聽聽通報,表示“知道”了就算數(shù),不會做任何干預。在蕭綽的努力下,遼國軍事日漸強盛,政局經(jīng)濟也步入正軌。
乾亨四年九月二十四日(982年10月13日),三十五歲的耶律賢在出獵途中不幸病逝,臨終留下遺詔“梁王耶律隆緒繼位,軍國大事聽皇后命”。之后年僅十二歲的耶律隆緒繼位,尊蕭綽為皇太后,并臨朝攝政。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大名鼎鼎的蕭太后。
蕭太后臨朝攝政期間做得最有名的事情就是親征伐宋,并最終達成澶淵之盟,開啟了遼宋百年和平時期。
第八位 劉娥(章獻明肅皇后)

宋真宗趙恒第三任皇后,宋朝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主,常與漢之呂后、唐之武后并稱,后世稱其“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
劉娥自幼父母雙亡,被寄養(yǎng)在母親龐氏的娘家。迫于生計,劉娥年僅15歲就被嫁給了一個蜀地銀匠龔美。結(jié)婚后,由于當?shù)厣獠缓茫徝罌Q定帶她離開蜀地,到京師汴梁去謀生。而正式這一決定開啟劉娥傳奇的一生。
在東京汴梁,劉娥用自己擅長的播鼗,配合丈夫龔美拉箱煉銀,吸引顧客。這樣的景象不僅吸引了來往的行人購買銀器,更吸引了劉娥一生中最大的貴人——宋真宗趙恒的注意。當時還在太子的趙恒第一眼看見劉娥,就被她身上的青春活力深深吸引。隨即趙恒便展開了對于劉娥的“攻略計劃”。無所不用其極地送錢送物,送良田美宅,送豪車駿馬,最終龔美同意讓劉娥“嫁”給宋真宗——這究竟是嫁是賣?后人無從得知。
劉娥嫁給宋真宗趙恒深受寵愛,在宮中的地位也節(jié)節(jié)升高。郭皇后死后,趙恒欲立劉娥為后,遭遇一眾大臣的反對,皆言“劉氏出身微賤,不可以為一國之母”,一時竟僵持不下。直到劉娥導演了一場借腹生子,讓侍女李氏與宋真宗生子,對外謊稱己出,這才堵住了大臣們的悠悠之口,順利獲封皇后。
劉娥身為皇后,不但處置宮闈之事,有理有據(jù),未有大的疏失;而且真宗皇帝退朝后,閱覽天下的奏章,多至深夜,劉娥總是陪伴左右,參與國事的處理。劉娥處理政事,“周謹恭密”,越來越被宋真宗倚重和信任。到后來朝政大事多由皇后劉氏決斷,劉氏的權力越來越大,成為實際上的統(tǒng)治者。
宋真宗駕崩后,遺詔“尊皇后為皇太后,軍國大事權取皇太后處置”。劉娥臨朝攝政,并身穿帝王龍袍,參加了宋廷冊封大典,成為大宋第一位強勢的“鐵娘子”。
在劉娥臨朝攝政期間,她終結(jié)“天書”運動、結(jié)束黨爭、發(fā)行交子、興修水利、創(chuàng)設諫院、興辦州學,為仁宗親政后的“仁宗盛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宋史》稱:“太后臨朝十余年,天下晏然。”
劉娥雖然擅權,至死不肯還政于宋仁宗,又時常著帝王服飾,但她壓制了自己的欲望,最終并未走出“行武后故事”一步。估后世對她的評價都偏正面,稱其“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
第七位 慈禧(慈禧太后)

慈禧本名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同治、光緒時期的實際統(tǒng)治者,前后掌晚清政權近半個世紀。
慈禧于1852年進宮被封為蘭貴人,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1861年咸豐帝駕崩后,慈禧聯(lián)合慈安太后、恭親王奕訢發(fā)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
執(zhí)政初期,慈禧在議政王奕訢的輔佐下,整飭吏治,重用曾國藩等漢臣;并先后鎮(zhèn)壓了太平天國、捻軍,使清王朝得到暫時穩(wěn)定。同時她又重用洋務派,開展洋務運動。使得清王朝的軍事實力有所提高,工商業(yè)有了初步發(fā)展,史稱“同治中興”。
光緒繼位后,兩宮繼續(xù)垂簾聽政,之后慈安暴崩、奕訢被免,慈禧開始獨攬大權。1889年光緒帝大婚后,慈禧仍以訓政的名義繼續(xù)把持朝政。甲午戰(zhàn)爭失敗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為了救亡圖存,資產(chǎn)階級改良派發(fā)起維新變法(史稱戊戌變法),慈禧擔心光緒會借變法脫離她的控制,竟悍然發(fā)動了戊戌政變,拘禁光緒皇帝,并處死了譚嗣同等六人。
慈禧執(zhí)政期間,先后經(jīng)歷多次帝國主義入侵的戰(zhàn)爭,慈禧對帝國主義的態(tài)度也逐漸從主張走向了求和。早在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英法聯(lián)軍進攻北京時,當時還是懿貴妃的慈禧就極力勸諫咸豐皇帝留在北京,堅持抵抗,還險些引來了殺身之禍。同治十年(1871年),沙俄出兵占領伊犁地區(qū),慈禧聽取陜甘總督左宗棠的建議,出兵新疆,并最終收復新疆。1895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慈禧支持光緒帝的主戰(zhàn)意見,但隨著北洋海軍全軍覆沒,中國陸海兩個戰(zhàn)場都遭到失敗只能被迫求和。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華,慈禧先是向十七國宣戰(zhàn),后被趕出北京后,又被迫賠款求和,更是表示要“量中華之物力,結(jié)與國之歡心。”最終簽訂了《辛丑條約》,賠款西方列強4.5億兩白銀,連帶利息39年內(nèi)要賠款9.8億兩白銀。
縱觀在慈禧47年的統(tǒng)治期間,在中國最困難的時候,她沒有能力改變中國被列強侵占瓜分的命運,但是她通過自己高明的權術和駕馭能力,牢牢的掌握著滿清的最高統(tǒng)治權,沒有讓國家走向分裂,在風雨飄搖中基本保持了國家領土完整,也最終奠定了現(xiàn)在中國的國家領土格局。
第六位 竇漪房(竇太后)

孝文竇皇后,清河郡觀津縣(今河北省武邑縣)人,漢文帝皇后。
相傳,在太后呂雉掌權時,竇漪房以良家子身份入宮伺候呂太后,被稱為竇姬。后來,呂太后欲釋放一批宮人出宮,并將她們賞賜給諸侯王,竇姬也在其中。因為自己的家鄉(xiāng)清河郡離趙國較近,故竇姬買通負責遣送的宦官將自己送往趙地,但宦官粗心大意誤把“趙國”寫成了“代國”。隊伍將要出發(fā)時,竇姬才得知此事,哭泣著埋怨宦官,不想去代國,因有詔書的強制命令在,竇姬才不得不往。而這個決定也改變了她的一生。
到了代國,竇姬很快受到代王劉恒的寵愛,并育有一女二男,其中長子就是后來大名鼎鼎的漢景帝劉啟。高后八年(前180年),太后呂雉去世。群臣擁護代王劉恒回京即位,是為漢文帝。由于和呂氏家族有密切關系的代王王后和四位王子先后離奇去世,漢文帝最后決定立竇姬所生的兒子劉啟為太子,竇姬也母憑子貴被立為皇后。
竇太后所處的年代正是漢初黃老思想盛行的年代,竇太后也是這種思想的狂熱崇拜者。漢文帝在位期間,推行的各種輕徭薄賦,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背后也都有竇太后的參與。漢文帝去世后,漢景帝和漢武帝初期能夠繼續(xù)堅持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終于創(chuàng)造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如果沒有竇太后在后方的輔佐和支持,相信文景之治絕對不會有如此高的高度。
相傳,竇太后讓漢景帝一定要讀黃老之書,而且要探尋其中的道理,也是因為竇太后的原因,在漢景帝在位期間,西漢王朝的儒家學者,沒有一個得到重用。漢武帝時,想要對西漢王朝進行改革,采用了一系列新政。但這些政策與黃老思想的理念不同,竇太后知道后十分生氣,
居然將當朝的御史大夫與丞相全部更換,甚至將漢武帝推行的新政全部廢除。直到竇太后去世,一代雄主漢武帝都沒敢再推行新政。
縱觀竇太后參與漢朝當權的數(shù)十年間,一直奉承著黃老思想,如果不是因為她從始至終堅持黃老之學,那么西漢便不可能打下堅實的群眾基礎。竇太后絕對是“文景之治”背后的隱形功臣。
第五位 布木布泰(孝莊文皇后)

布木布泰,蒙古族,博爾濟吉特氏,科爾沁貝勒宰桑-布和之女。孝莊太后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后,一生培養(yǎng)、輔佐順治、康熙兩代皇帝,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后金天命十年二月,十三歲的布木布泰由她哥哥吳克善護送到盛京,嫁給皇太極,為其側(cè)福晉。在皇太極生前,布木布泰在后宮的地位并不顯赫。直到皇太極突然去世,她的才能才得以顯現(xiàn)。
崇德八年(1643),清太宗皇太極猝然去世由此引發(fā)了一場“諸王兄弟,相爭為亂,窺伺神器。”的激烈皇位爭奪賽。當時爭奪皇位最為激進的是左睿親王多爾袞,和肅親王豪格叔侄之間的較量。在此關鍵時刻,布木布泰展現(xiàn)了她高超的協(xié)調(diào)能力。她先后得到了禮親王代善和濟爾哈朗的支持立她的兒子福臨為皇帝,同時為了安撫多爾袞更是不惜以身下嫁,從而讓福臨順利繼位,是為順治帝,順治繼位時年僅6歲,全賴母親孝莊太后(布木布泰)在旁出謀劃策運籌帷幄。她注重學習漢族先進文化,積極團結(jié)漢族將領,快速穩(wěn)定了清朝入關后的各地形式。
相對于對順治的輔佐,孝莊太后對孫子玄燁的培養(yǎng)更是值得稱道。在她的影響下,玄燁自幼就勤奮好學,立志做賢明之君,富國裕民。最終,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平三藩、收臺灣、逐沙俄、征漠北,創(chuàng)下不世之功。對于祖母孝莊太后的培養(yǎng),康熙是感念一生的。晚年還在不斷懷念自己的祖母孝莊太后,并說:“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致有今日成立”。
第四位 馮太后(文明太后)

名字不詳,祖籍長樂郡信都縣(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區(qū))。北魏王朝杰出的女性政治家、改革家,文成帝拓跋濬皇后,獻文帝拓跋弘嫡母,孝文帝元宏嫡祖母。
馮氏出身于北燕皇族,祖父馮弘是十六國時期北燕國君。北燕被北魏滅亡后,他的父親歸順北魏,后因一樁要案被牽連誅殺。馮氏作為罪臣之女,受到株連,被沒入皇宮,充當宮婢。好在馮氏的姑母是太武帝拓跋燾的左昭儀(僅次于皇后的位號),她及時找到馮氏并留在身邊撫養(yǎng),這才讓馮氏脫離了悲慘的童年生活。在馮昭儀無微不至的“撫養(yǎng)教訓”下,馮有對后宮的禮儀和禁忌了如指掌,言談舉止中規(guī)中矩,舉手投足頗具風范。12歲時,馮氏被文成帝拓跋濬選中入宮,封為貴人,4年后更是被立為皇后。實現(xiàn)了從罪臣之女到皇后的華麗逆襲。
可惜好景不長,馮氏皇后當了不到10年,剛滿25歲的文成帝拓跋濬突然病逝,傷心欲絕的馮氏準備隨夫而去,跳進火堆自盡,被眾人搶救出來。她的深情和勇敢震動了朝野眾人,奠定了他在朝廷中的尊崇地位。
12歲的太子拓跋弘繼位,是為獻文帝,尊馮氏為皇太后。以乙渾為首的一些朝臣,認為孤兒寡母好欺,企圖叛亂奪取政權。馮太后表面不動聲色,暗地里密召5位皇叔進京一舉將乙渾及其黨羽逮捕誅殺,之后又采取明升暗降等手段,解除了五位皇叔的兵權,將兵權交給自己的胞兄馮熙執(zhí)掌。通過一系列操作,馮太后開始大權獨攬。
獻文帝長大后,馮太后表面宣布將朝政大權交回給獻文帝,其實仍在暗中掌控,過了好幾年,才正式退居后宮。獻文帝正式上臺執(zhí)政后,不分青紅皂白就來個大換血,將馮太后重用的人全部換掉,還借故將馮太后的男寵李奕殺掉。這徹底激怒了馮太后,她利用自己的威望與權勢逼迫獻文帝拓跋弘交出皇位,禪讓給年僅5歲的太子拓跋宏,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孝文帝。18歲的獻文帝當上了太上皇,馮太后也成為太皇太后。5年后獻文帝突然不明不白地死去,外界都傳說是被馮太后毒死的。
此后,馮太后再次臨朝稱制,掌控北魏政權。此時,北魏的統(tǒng)治依然不容樂觀:豪強大族肆無忌憚地兼并土地,官吏貪贓枉法,水旱蝗災連年不斷,農(nóng)民起義此起彼伏。馮太后運用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鋼鐵般的手腕,縱橫捭闔,排除干擾,對北魏的政治、經(jīng)濟和風俗習慣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首先,她對北魏官制實行改革,實行“俸祿制”,使官吏們的生活有了固定經(jīng)濟來源。以前官吏沒俸祿,戰(zhàn)時靠掠奪,平時靠貪污。但與此同時,加強了對貪污行為的懲治,如貪污絹一匹以上就處死刑。據(jù)史載,實行“俸祿制”后不久,就處死了40多人。
其次,頒布“均田制”,做到耕者有其田,有效地促進了農(nóng)業(yè)和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
再次,實行“三長制”,五家為鄰,設鄰長;五鄰為里,設里長;五里為黨,設黨長。“三長制”和“均田制”相輔而行,加強了政府對社會的控制。
除上述改制措施外,馮太后還大興教育,尊崇儒法;在地方設立鄉(xiāng)學,每郡學校置博士、助教,招納學生入學受業(yè)。她還下詔嚴禁鮮卑同姓通婚的婚俗等。這一點,又為后來孝文帝遷都洛陽,推行大規(guī)模的漢化措施打下了基礎,清除了障礙。
馮太后一生執(zhí)掌北魏政權20多年,輔佐了三代帝王。這個鐵腕治國的女強人有著非凡的智慧和見識,是中國歷史上杰出的女政治家,她首創(chuàng)的均田制更是奠定了隋唐300年盛世的經(jīng)濟基礎,被后世稱贊為“千古一后”。
第三位 羋月(宣太后)

羋月出生地楚國丹陽,又稱羋八子、秦宣太后,戰(zhàn)國時期秦國王太后,秦惠文王之妾,秦昭襄王之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稱為“太后”的人。
羋月原始楚國貴族之女,依照秦楚百年聯(lián)姻的傳統(tǒng),被送入秦國王宮嫁給秦惠文王為姬妾,并給秦惠文王生下三個兒子,其中一個就是后來大名鼎鼎的秦昭襄王。但是在秦惠文王生前,羋月并不受寵。在秦國后宮女子的地位會被分成8個等級,分別是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羋月雖然生了三個兒子,但位份還僅僅是八子,所以也被稱為羋八子。但是羋月卻有一個非常能干的同母異父的弟弟魏冉。因為能力出眾,魏冉一直受到秦惠文王和秦武王的重用,逐漸在秦軍中建立起了威信和人脈。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在舉鼎時發(fā)生意外被鼎砸中身亡。由于秦武王沒有兒子,羋月抓取機會聯(lián)合魏冉及其他楚系大臣并獲得樗里疾的支持,擁立自己的兒子嬴稷為秦王,羋八子也變成了大秦的宣太后。由于嬴稷年幼,宣太后臨朝主政,她任命魏冉為將軍,掌控軍政,同時將另一個弟弟羋戎封為華陽君,從旁協(xié)助魏冉,如此羋氏一族牢牢把握著秦國軍政大權。
宣太后先后主政秦國三十余年,在弟弟魏冉的幫助下,秦國國力蒸蒸日上,對秦國國勢擴張和未來統(tǒng)一奠定基礎。
在軍事上,她提拔白起等優(yōu)秀將領,持續(xù)對三晉、楚、齊等國用兵,伊闕之戰(zhàn),消滅韓魏聯(lián)軍二十四萬人,奪魏城大小六十一座,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鄢郢之戰(zhàn),大破楚軍,殺敵10萬,迫使楚國遷都;華陽之戰(zhàn),斬殺魏趙聯(lián)軍15萬。
在政治上,她充分利用自己女子的身份為秦國爭取利益。義渠國是位于秦國西部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國家,雖然在秦惠文王在位的時候,已經(jīng)向秦國稱臣,但國內(nèi)一直存在反秦勢力,在秦國背后虎視眈眈,讓秦國不敢全力東出。宣太后主政后對義渠國采取懷柔政策,還主動引誘義渠王,甚至為他生下了一個兒子,終于讓義渠王放下了戒備。30多年后,宣太后設計將義渠王殺死在甘泉宮,并發(fā)兵消滅義渠國。從此,秦國終于放心的向東擴張,再也不用擔心后方起火了。
縱觀宣太后主政的這段期間,正是秦國東出的關鍵時期,宣太后運用自己的政治智慧,消滅義渠,消除秦國后顧之憂;任用賢人,富國強兵,先后戰(zhàn)勝三晉、楚、齊等國,對東方六國的取得壓倒性優(yōu)勢。她還是中國第一個用太后稱號的人,也是第一個太后專權的開始。
第二位 呂雉(呂后)

呂雉,字娥姁(xū),碭郡單父縣(今山東單縣)人,漢高帝劉邦之皇后,也是中國古代第一位皇后,與唐朝的武則天并稱為“呂武”。
呂雉早年居住在碭郡單父縣,后隨父親呂公搬到沛縣。在慶祝喬遷之喜時,呂公相中了前來祝賀的劉邦,并將呂雉嫁給劉邦為妻。呂雉先后為劉邦生下一兒一女,即后來的漢惠帝劉盈和魯元公主。
劉邦稱帝后,封呂雉為皇后,并立呂雉的兒子劉盈為太子。當時,劉邦有一個十分得寵的妃子叫戚夫人,每次劉邦出征都被帶在身邊。戚夫人恃寵而驕,多次慫恿劉邦廢掉劉盈的太子位,立自己生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雖然這件事最終被眾大臣所阻止,但也成功激起了呂雉對戚夫人的嫉恨。
劉邦駕崩后,太子劉盈即位,稱漢孝惠帝,呂雉為皇太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囚禁戚夫人,并狠心的將她做成人彘,后來又毒殺了她的兒子劉如意,然而這僅僅只是開始。為了鞏固權勢,呂雉開始殺人立威,她先后殺掉趙王劉友,梁王劉恢,還試圖毒殺進京朝見的齊王劉肥。劉肥不得已將一郡之地獻給了呂雉的女兒魯元公主后才得以逃脫。
漢惠帝七年,劉盈憂郁病逝,呂雉立太子劉恭為帝,自己臨朝稱制,行使皇帝職權,朝廷號令一概出自太后。為鞏固統(tǒng)治,她首先追封他已故的兩個哥哥,大哥呂澤為悼武王,呂釋之為趙昭王,打破了“非劉姓不得封王”的約定,之后又封侄呂臺為呂王,呂產(chǎn)為梁王,呂祿為趙王,侄孫呂通為燕王,追尊父呂文為呂宣王,封女兒魯元公主的兒子張偃為魯王,將呂祿的女兒嫁給劉章,封劉章為朱虛侯等多達十數(shù)人。
呂后雖然對劉氏諸王和功臣們殘忍,對待百姓還是很好的。她沿襲了“與民休息”之國策,行“無為而治”。重用蕭何,曹參等治國能臣,輕賦稅、廢酷刑,鼓勵民間農(nóng)商發(fā)展。
對外政策方面,呂后遵循劉邦對匈奴的和親政策,未對匈奴興兵。相傳,匈奴的冒頓單于派使者給呂后送來一封信。冒頓單于在信中說:“呂后你已經(jīng)沒了丈夫,我的大夫人也剛剛過世,咱倆都是孤獨難過的人,不如我們湊合一起算了,你做我的小老婆吧。如果這樣,漢朝和匈奴就是一家人了。” 呂后收到信后,怒不可遏,但她很快冷靜下來。她給冒頓回了一封信,大概意思是這樣的。我呂后人老珠黃,行動遲緩,頭發(fā)和牙齒都快掉光了,已經(jīng)配上單于你了。這里有“御車二乘,馬二駟”,送給你吧。呂后和冒頓就這樣一來二往,一場干戈就這樣化解了,漢和匈奴的和親政策又繼續(xù)推行下去。
呂后掌皇權15年,總體來說用人得當,為政平穩(wěn),與民休息,社會安定,為即將到來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基礎。
第一位 武曌(武周皇帝)

武曌,即武則天,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縣)人。唐朝至武周時期政治家,武周開國君主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tǒng)女皇帝、即位年齡最大(67歲)及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
武則天為唐朝開國功臣武士彟次女,從小生的姿色貌美。貞觀十一年,十四歲的武則天入宮,被封為五品才人,但始終未得到李世民的寵愛,做了十二年的才人,地位都沒有得到提高。但在李世民病重期間,武則天和太子李治開始建立了感情。
李世民駕崩后,武則天依例入長安感業(yè)寺為尼,但她仍一直與李治藕斷絲連。在李治繼位成為唐高宗后,武則天得以再度入宮,很快就被封為二品昭儀。永徽五年,武則天產(chǎn)下長女安定思公主。在公主出生后一月之際,王皇后來看望,憐愛并逗弄公主。離開后,武則天竟將公主掐死,并誣陷王皇后,最終導致王皇后被廢,武則天也順利當上皇后。
武則天封皇后之后,便以其出眾才干,被唐高宗李治確定為首席政治助手;其后更開啟天皇天后、二圣臨朝體制。在那之后的近三十年時間里,武皇后都是大唐帝國的實際首相,并在唐高宗重病不能視政期間為帝國攝政。也正是在她的輔政期內(nèi),夫妻二人共同秉政、默契配合,打擊關隴門閥,強化君主集權。大唐國勢鼎盛,唐軍北征西討,滅高句麗、百濟、西突厥,拓地遠及蔥嶺以西的中亞地區(qū),建立了華夏王朝數(shù)千年史上的最大版圖。
唐高宗去世后,武后正式成為帝國主宰,由太后而神皇,由神皇而皇帝,執(zhí)政長達二十余年,從此得以毫無拘束和顧忌、全面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干。她以鐵血與尸骨鋪路銳意革新,殘酷打擊以士族門閥和功臣集團為代表的各方政敵,株連甚廣,并限制奴婢數(shù)量、保障奴婢人身、打擊豪強地主,進而消滅了士族集團的部曲佃客制。
武則天又發(fā)展和完善科舉制度,創(chuàng)立殿試,首開武舉,推重進士科,大量增加科舉入仕名額,同時廣開仕途,濫賞勛階,大量提拔寒門小吏進入官場,身居高位,參決政事。周時期不止任用了李昭德、婁師德、魏元忠、狄仁杰等名相執(zhí)政,更為后來的“開元盛世"儲備了姚崇、宋璟、張說等杰出賢相。
武周時期,帝國對外戰(zhàn)爭雖勝負參半,比不上唐太宗時期和唐高宗時期的稱霸亞洲,無往不利的赫赫武功,但武則天能借力打力,迅速平定契丹叛亂;擊敗吐蕃收復安西四鎮(zhèn);任用郭元振使反間計令吐蕃內(nèi)亂,除掉帝國頭號大敵、吐蕃軍神論欽陵;到她執(zhí)政晚期已經(jīng)扭轉(zhuǎn)了邊疆的不利局面,交給子孫的依舊是無爭議的當世第一強國。
從整個歷史的高度,武則天半個世紀的政治生涯,于華夏民族最大的歷史貢獻與進步意義,便在于其摧毀關隴門閥,完善科舉制,開啟平民政治。從曹操到李世民,四百年來困擾無數(shù)明君英主士族門閥政治問題,就這樣也被一個無所畏懼的奇女子終結(ji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