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歲的妹子小敏(化名)
是一名公司白領
她還是一個典型的吃貨
可最近不管吃什么
總是屁特別多
尤其是在電梯里面
弄得自己非常的尷尬

視覺中國配圖
除了屁多之外
小敏還經常腹瀉腹痛
但她以為是自己吃的太辣
導致腸胃不適,就沒有在乎
父母得知后
強行帶她去醫院就診。
醫生簡單詢問了一下:
“近期吃了什么東西?
大蒜或者豆制品?”
小敏說,沒有,只是吃麻辣燙比較多。由于單位附近沒有什么快餐店,所以基本上中午都是麻辣燙。
隨后,醫生開了腸鏡及CT的化驗單子。
在CT的檢查結果中,醫生并未發現明顯異常,但小敏經過腸鏡檢查,醫生說了一句“腸里有東西”,經病理報告結果顯示:小敏被診斷為腸癌Ⅲ期。

看到結果后,醫生也很是驚訝,這么年輕就腸癌,并說道:再拖就晚了!
小敏哭著問醫生:我只是最近屁多一點,怎么會是腸癌呢?
醫生解釋道,在傳統飲食習慣下,食物經過消化和吸收,通過小腸進入大腸后,蛋白質和脂肪殘余是少量的,這些少量殘余在腸道菌群的作用下還可繼續合成人體必需的物質。
但是,如果動物性蛋白質和脂肪的攝入量增加太多,超出了小腸消化吸收的能力,進入大腸的就不再是少量殘余了。在大腸這個“發酵罐”中,過多的營養物質會導致菌群失調,并將那些富余的營養大量合成胺類物質,胺即致癌物。
胺,或為液體,或為揮發性氣體,十分臭。所以,有些時候人們吃得太多太好,腸道負擔太重,就會放臭屁。
比如,每天放屁超過了15次,放屁很臭,還有腹瀉、便秘交替等癥狀,就要警惕腸癌了。

視覺中國
腸癌的早期信號有哪些?
1
便血
大部分的便血都是痔瘡導致的,如果是鮮紅色的就是痔瘡,如果你大便是黑色的,那就要小心了,因為大便從大腸到達肛門還有一定的距離,所以就會導致血液與大便混合,并因為時間的關系,血液中的氧氣被消耗,因而呈現黑色。
2
腹部包塊
大約有半數的腸癌患者會出現腹部包塊現象,這是腫瘤腸網膜及周圍組織粘結引起的腫塊,性質不規則,有一定的活動度,而在腸癌晚期由于腫瘤的浸潤程度成高腫塊可能會難以活動。
3
腹痛、腹脹
早期很少有這種現象,一般都是在中晚期,這也是腸癌的信號之一,因腸道功能紊亂,或腸道梗阻導致腹痛、腹脹,多集中在中下腹部,多為隱痛或脹痛,有漸漸加重的趨勢。
4
排便習慣改變
比如大便變細、變形、次數增加、黏液便、腹瀉、便秘,或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等。
這8類人應及時做結腸鏡篩查
■40歲以上人群;
■有痔瘡和長期便血的人群;
■直系親屬有結直腸癌病史的人群;
■有慢性腹瀉,持續超過3個月的人群;
■經常發生便秘、黑血便和黏液便的人群;
■有慢性闌尾炎、膽囊炎或已切除闌尾和膽囊者;
■長期精神抑郁,近三個月體重明顯下降的人群;
■肥胖者,其患腸癌的風險高于體重正常者。
由于大腸癌的發生發展過程較長,從增生性病變到腺瘤、癌變、臨床期癌,以至晚期腫瘤是一個10年以上的過程,因此給了我們預防的機會。如果能在早期就發現病變,患者的5年生存率其實可以到達80%~90%。
然而,在臨床上,我國大腸癌早期確診的比例僅為5%~10%,多數大腸癌患者被發現時已是中晚期。那么,怎樣才能做到早發現大腸癌呢?
廣州市疾控中心專家介紹,目前,廣州市已針對一些高發的惡性腫瘤啟動了早期篩查項目。針對發病率發生率和死亡率都排第二的大腸癌,篩查項目已開展3年,已對37萬適齡人群進行篩查,并篩出1300例早癌。
廣州市疾控中心呼吁,市民在40歲尤其是50歲以后定期做腸鏡檢查很有必要。
如何預防腸癌?
1
每天走路半小時版
醫學研究表明,每天走路半小時,患腸癌的風險就降低二倍多。這是因為我們運動會加快胃腸道蠕動,減少食物在腸道中停留的時間,不僅有效預防大腸癌,還能提高身體的免疫能力!
2
堅持有氧運動
適量的運動,可促進腸道蠕動,改善便秘,促進毒素排出。《英國癌癥雜志》刊登美國一項新研究,發現經常鍛煉可以顯著降低腸癌危險。每天運動40分鐘就可以使容易癌變的腸道息肉減少1/4。
3
多喝水
平常多喝水有利于腸道的沖洗,將有毒物質排出。并且可以減少便秘的發生。
4
多吃粗糧
大腸內有許多有害細菌,如果這些細菌在腸道內停留時間越長,就越容易造成大腸的感染。多吃粗糧能夠讓大腸蠕動速度加快,加速有害物質排出體外,同時粗糧含有的營養素豐富,有利于提高機體免疫力,抵抗大腸癌。
不要忽略身體發出的每一個“求救信號”!
早發現才能早治療啊!
(來源:芒果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