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于晶晶
編輯|SHI
周恩來總理給我們的形象一直是彬彬有禮,溫潤如玉的,不管是在對內處事還是對外交涉上,周總理總是能讓人如沐春風,即便對方的態度并不是很友好。
建國初期,百廢待興,很多國家對中國不屑一顧,都想要過來踩上一腳,一次一個西方記者犀利的向周總理提問:你見過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嗎?意在諷刺總理夫人,不過周總理絲毫不懼,硬氣有禮回應道:當然見過。

硬氣回懟,中國脊梁
1949年,中華大地終于被曙光照耀,隨著五星紅旗緩緩上升,新中國宣告正式成立。歡呼的背后,有無數的戰士和前輩忍不住紅了眼眶。
這其中就有周恩來總理,周總理的一生都在為人民為祖國奉獻著,其中最讓人感到印象深刻的,當屬總理在國際外交場上的身影。
在周總理長達十幾年的外交生涯中,一直讓人感到幽默風趣卻又不失大國風范,不管遇到什么難纏的對手,周總理都能用自己超人的智慧自如的應付,讓世界看到中國的態度。
建國初期,因為剛剛經過多年的戰亂,我們國家不管是在經濟上還是軍事實力上都遠遠遜色于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國際上有不少冷嘲熱諷的偽君子等著踩上一腳。在采訪上也大多都是咄咄逼人的態度。

一個外國的嘉賓就曾經問過周總理一個非常無禮且犀利的問題:請問總理先生,您見過這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嗎?
問罷,他戲謔的看著總理,似乎預料到總理接下來會是怎樣的窘境,這個問題是帶著嘲笑的意味的,因為在他眼中,周總理不近女色,不像他自己身邊美女如云。

就在他洋洋得意的時候,總理緩緩開口:見過。鏗鏘有力的兩個字讓這個外國人怔楞了一下,隨即不見棺材不落淚的追問,是誰?在哪里?
只見周總理微微一笑,像是想到了什么:是我夫人,在我家里。
總理的夫人鄧穎超同志也是一名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是周總理最堅強的后盾。但是聽到這個答案的外國人卻哈哈大笑:您覺得尊夫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
顯然,這個外國人并不認可總理的說法,還繼續擺弄著他無禮的教養。

可是周總理卻不惱,只是回應道:中國人說,情人眼里出西施,在我眼中,我的夫人就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要不然我也不會娶她。
這樣一番話讓外國人再也追問不下去了,總理不僅回應了他的問題,還順勢夸贊了自己的妻子,更展示了他們堅定的愛情,跟總理的謙謙君子比起來,他此刻的模樣更像是一個跳梁小丑。

還有一次,周總理從日內瓦開會回來,路過了莫斯科,本著對老大哥的尊重,總理決定去順便訪問一下,但是卻因為祝酒的時候說了英文遭到了不友好的抱怨。
時任蘇聯副主席的米高揚十分不客氣的對周總理說,你的俄語這么好,為什么不說俄語呢。周總理笑而不答,反問他,那你為什么不學習漢語呢?
米高揚此時沒有意識到有任何的不對,順勢回答,你們的漢語太難學了。聽到心中的答案,周總理笑笑對米高揚說,沒關系,下次你來中國,我們都很愿意教你。

這下米高揚才反應過來,自己一個東道主,現在到成為了中國人的學生了。米高揚有苦難言,畢竟是自己親自挖的坑,只能笑笑尷尬的喝酒。
50年代初期的時候,也發生過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外交事件,周總理在中南海設宴招待外賓客。
眾所周知,中國的美食聞名世界,而且各大菜系各有各的特色,引得很多國外友人贊不絕口。
而且中國人非常的熱情好客,每次招待外賓的菜品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這次也不例外,看著圓桌上一道道精美的菜品,客人們已經難掩驚喜之色。
中餐不僅只注重味道,更看的是一個色香味俱全,這首當其沖的就是色,為了使食物更加的吸引人,我們的廚師會將一些菜品進行雕刻和擺盤,這也是中華飲食文化中很出彩的一部分。

就在賓客們都吃的津津有味的時候,發生了一個小插曲,那就是冬筍片被廚師雕刻成了“萬”字,這個字是一個民族的圖案,象征的是“福壽綿長”是非常美好的寓意。
但是對于不懂中文的外國客人來說,他們看著這個萬字在湯底翻滾,非常像法西斯的標志,讓他們一下子非常慌亂。

周總理及時的發覺到了這個誤會,不慌不忙的跟客人們解釋關于這個字的由來和背后的寓意,聽到了周總理的解釋,一些客人慢慢的放松了表情,但是還有一些心有余悸,畢竟當初法西斯帶給世界的災難是無法忘懷的。
細心如周總理,為了讓客人們更加愉快的用餐,周總理笑呵呵的說,就算是法西斯也沒有關系嘛,現在我們大家一起消滅掉它,把它吃掉!

周總理這樣幽默的回答讓在場的客人們忍俊不禁,哈哈大笑,氣氛反而更加熱烈了起來,大家也更加放松的品嘗中國美食。
像這樣的外交趣事或者是總理力挽狂瀾的事情還有很多,幾十年來,總理和人民風雨兼程,逐漸打開了我們在國際上的話語權,也使更多人認識到了真正的中國。

佳人才子,伉儷情深
周恩來總理不僅在事業上有著非常高的建樹,他的感情生活也非常的令人羨慕,他和妻子鄧穎超女士攜手一生,是不可多得的革命愛情中的佳話。
如果周總理是溫潤如玉的謙謙君子,那總理夫人鄧穎超就是腹有詩書的大家閨秀。鄧穎超出生在上個世紀初的廣西南寧,父親在很小的時候就亡故了,是由母親一手養大的。

鄧穎超的母親雖然生活在傳統社會,卻有著超前的思想,她從小就教育鄧穎超獨立自主,并且以身作則突破了封建社會的束縛,這深深的影響著鄧穎超的思想。
眾所周知,在封建社會,女子的地位十分低下,鄧穎超的母親卻不顧世俗的觀點省吃儉用將她送進了新式學校,在這里,鄧穎超接觸到了更多的新式思想。

環境的熏陶加上母親的支持,鄧穎超決定將解放婦女地位和思想作為自己終身奮斗的事業,她也為此付出了很多的努力。
在這過程中,她認識到了很多跟她一樣的新青年,這其中就有周恩來。
青年們滿懷熱血和希望,他們的相遇必然會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起初,周恩來是堅定的不婚主義者,因為他早已下定決心要把自己全部的生命和時間全部奉獻給瘡痍的祖國,奉獻給革命。
而鄧穎超因為受環境的影響,對于婚姻的態度也非常的悲觀,在她看來,只要婦女一天沒有獲得和男子同等的地位,那么婚姻對于女性來說就如同牢籠。
他們帶著這樣不約而同的單身主義觀念相遇了,卻還是忍不住被對方身上的激情和觀念所吸引,他們將這種對對方的欣賞暫時歸納為志同道合。

鄧穎超將自己全部的精力全放在了解放婦女的工作上,他幫助很多失學婦女重拾了學業,幫很多女性找到了工作,拯救了無數女性的未來,也帶給社會以希望。
還沒到二十歲的鄧穎超憑借出色的工作能力獲得了很多贊嘆和欣賞,周恩來也忍不住將目光放在了這個認識時還很年輕的小姑娘身上。

因為相仿的年紀和相似的志向,兩人會經常寫信,來交流工作和傳遞思想,然而不知道什么時候起,這些信件中所透露出的欣賞和愛慕之情再也掩飾不住,將要破土而出。
終于在1923年的一天,鄧穎超收到了來自周恩來的告白信,這是一封非常特殊的告白信,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希望我們兩個人將來,也能像他們兩個人一樣,一同上斷頭臺。”
信件里面夾著一張李卜克內西和盧森堡畫像的明信片。
周恩來早已把自己的生命融入自己的信仰,能夠說出想要和對方一起上斷頭臺,足以見得他對鄧穎超的態度和決心。

鄧穎超一眼就看懂了周恩來的心意,這也正是她所渴望的,她當即就回復到:愿相依相伴,共同為共產主義理想奮斗終生。
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纏綿的語調,簡單堅定的兩句話,卻見證了兩人忠貞不渝的愛情。
在他們相愛的路上,經常是聚少離多,但是這并不影響他們的感情,他們依舊會經常給對方寫信,一段時間內給對方的備注全是“我的戰友”,他們的感情早已經超越了普通的男女之情,也比普通的戰友情更加柔軟細膩。

海棠花下,至死不渝
“望你珍攝,吻你萬千”
“情長紙短,還吻你萬千”
僅僅是讀著他們給對方的文字,都能感受到濃烈的愛意和思念之情。
鄧穎超是個堅強獨立的同志,她的生命不會因為有了愛情而拋卻志向,反而周恩來成為了她社會主義道路上的領路人。

此外,鄧穎超還是為數不多的走過兩萬五千里長征的女性革命者,這更加體現了她堅韌不屈的品格。
當然,他們之間除了堅定和熱烈,也經歷過傷痛和悔恨。在革命正進行的如火如荼的時候,鄧穎超發現自己懷孕了,可此時正是用人的時候,顯然不是一個孕育新生命的好時機。
鄧穎超為了革命事業,為了更多女性的未來,選擇了放棄第一個孩子,周恩來知道了這件事情之后,生氣之余也非常的心疼,他覺得鄧穎超不應該這樣傷害自己的身體,更不應該獨自一個人決定新生命的去留。

于是在第二個孩子到來的時候,他們共同決定留下這個孩子,但是天不遂人愿,第二個孩子剛剛出生就夭折了,更加令人痛心的是,鄧穎超因為這兩次的流產,傷及到了身體的根本,他們之后很難再有自己的孩子了。
聽到這個消息,鄧穎超悲痛欲絕,如此相愛的兩個人卻無法擁有愛情的結晶,這是多么遺憾的事情,周恩來雖然也非常傷心,但是他必須堅強起來去安慰此刻脆弱的妻子。
周恩來對鄧穎超說,沒有孩子也沒有關系,以后千千萬萬的中國的孩子都是我們的后代。

新中國成立之后,周總理和夫人一起收養了不少的遺孤,被孩子們稱為“周爸爸”和“鄧媽媽”。
在周總理逝世后,聯合國首次為某國領導人降半旗,秘書長所說的一段話中就有:中國是世界上最富饒的國家之一,擁有數不清的資源和遺產,但是他敬愛的周總理卻沒有一分的存款,中國是人口大國,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可是他的總理卻沒有一個孩子。
就像周總理說的那樣,他們沒有血緣意義上的小孩,但是萬千的中國小孩都是他們的后代,是他們攜手為我們創造了如今的家園。

“我是堅定的唯物主義者,但唯有你,我希望有來生。”每每看到總理和夫人的信件,總讓人感到熱淚盈眶,他們是當之無愧的模范夫妻。
1976年,周總理溘然長逝,但是他的音容笑貌都深深的刻在了每一個中華兒女的腦海中,他讓人如沐春風的氣質和儒雅幽默的語言都令人難忘。
在總理走后,總理夫人繼續住在了西花廳,這里的海棠花每年都會熱烈的盛放,就像是總理又回來訴說著自己無盡的愛意。
現在在天津的周鄧紀念館還可以看到總理和夫人的一些點滴,時間會帶走我們的生命,但是帶不走人世間所產生的感情和信念。
他們的愛情會隨著人們的傳頌一直保鮮,當然總理的外交精神也在一直傳承,新中國的外交團隊已經走過了數十個春夏秋冬,但是周總理是唯一不變的那根標桿,一直在指引著我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