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就在剛剛,好友麗麗打電話告訴我,說她攤上大事了,昨天晚上和丈夫羞羞的時候,一不小心被六歲的女兒撞了個正著。
把正在溫存的兩人,嚇得趕緊拿被子遮蔽自己的身體,場面一度十分地尷尬。
我聽到后止不住的大笑:誰叫你們這么粗心大意,被孩子發現了。
麗麗聽到后非常委屈:平時孩子睡得可沉了,怎么推都推不醒,哪知道昨天這么反常,突然就醒了。
早上還一直在追問我和他爸昨晚在做什么,可把我倆害臊死了。你說,我們到底怎么跟孩子解釋才算好呢?
其實遇到這個問題的又何止麗麗,相信大部分家長,都會在某個時候,突然遭遇孩子的尷尬提問。
特別是涉及到性知識這個話題,家長們更是不知道到底該如何把握好尺度跟孩子講明,怕說的太過火,又怕孩子聽不明白。
郁悶之下,就會選擇對孩子的提問避而不談。
但是在我看來,孩子對性的提問是孩子了解性知識的好機會,家長們更應該保持不要逃不要躲的態度。
抓住孩子感興趣的點,及早進行性知識普及和教育,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2
你越遮掩,孩子越好奇
有個機構曾經做過這樣一個統計:究竟有多少人在自己的孩童時期曾經有過目睹自己父母行房的尷尬經歷。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參加調查的人當中,大概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承認,在自己的幼年時期,曾經有過此等經歷。
隨后機構再針對這百分之八十的人群進行深入的訪問,調查顯示在這些人群中還有60%的人不知道父母當初到底在做什么。
或者是被父母的各種借口給蒙混過去,直到長大后孩子才后知后覺地明白父母是在做羞羞事。
相信大家在小的時候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看電視,電視里突然出現了男生與女生親熱的畫面。
然后一家人立馬就跟熱窩上的螞蟻一樣,開始進入備戰狀態。
你爸負責找遙控器換臺,你媽負責遮你眼睛,其他人負責強行尬聊以轉移你的注意力。

如果你好奇地多問一句,多半會得到一個“你現在還小,問這些干什么?長大了就懂了。”這樣官方標配的答案。
但事實上,沒有什么知識是長大了就能懂得的。
如果你一直避而不談,諱莫如深的問題,某一天孩子突然懂了,那么他一定是從其他渠道獲得的。
在福州,就有一個14歲少年在看了黃色視頻后,產生了沖動,將兩名未滿11周歲的女孩騙到公園進行「性體驗」。

案件發生后,這名少年因為強奸罪而被警方抓獲,警察盤問少年的作案動機是什么,少年說,沒什么,只是出于好奇就想試一下,這是他第一次接觸性。
而更讓人唏噓的是這名少年的父母,是長年在外勞務的工人,一年到頭都很難跟孩子見上一面,更別說對孩子進行性教育。
很多父母總以為孩子還小,不需要性教育,甚至對關于性方面的知識采用掩飾的方法來回避孩子的問題。
然而現實情況是,你越掩飾,越不說,孩子的好奇心就越大,更容易被不良書籍和光盤所吸引,甚至會因為好奇而去嘗試性行為,這個結果顯然不是家長想要的。
不過話說回來,啪啪啪被孩子撞見,究竟如何回應比較好呢?
首先,爸爸媽媽的情緒要穩定下來。
正在興頭上被孩子撞見,做大人的自然會很尷尬加蒙圈,情緒沒把控好的話,很容易會埋怨對方,或者呵斥孩子。
此時爸爸媽媽一定要冷靜,像平時一樣與孩子對話,并巧妙地將孩子的注意力轉移——
“怎么了寶貝,做噩夢了嗎?”
“寶寶這么晚了怎么還沒睡,是不是想媽媽了?”
“寶貝渴了吧,媽媽去給你倒點水。”
這樣平淡無奇的對話,一方面體現了父母對孩子的關心,一方面也提示了孩子——
(1)撞見“這種事”并沒有犯錯,爸爸媽媽還是一樣愛你。
(2)爸爸媽媽的“這種事”很常見,沒什么大不了的。
其次,觀察孩子的情緒。
孩子驚訝?
說明孩子還不懂,是時候給他科普一波性知識了。
孩子走開?哭泣?
說明孩子有一定了解,或者誤解,科普、糾正孩子的性觀念。
如果覺得當天解釋有些理不清語言,可以隔天與孩子暢談一下,了解孩子的疑惑,并向他們耐心解釋。
直接把孩子轟出房間,或者支支吾吾搪塞過去,都不是什么好的解決方式。
如果覺得自己解釋得不妥,可以選擇一些性知識相關的兒童繪本書籍,輔助為孩子講解。
3
羞于談性是每個中國父母的通病
談起性教育的問題,我不由自主的想起,去年北京師范大學的教授編寫了本《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讀本》的性教育書籍。
但是卻被家長聯名投訴尺度太大,校方只好無奈地回收該系列讀本的事情。
在我看來,學校推行性教育書籍,這本來是教育界的一大好事,
但是父母的談性色變,將性教育視為洪水猛獸,讓孩子連個最后了解性知識的地方都沒有。
這不禁讓人感嘆即使現在都21世紀了,但中國的大部分家長對性的態度依然跟古時候一樣,古板又腐朽不堪。
特別是當孩子遭遇性侵害的時候,還會有一部分家長會選擇為了自己的名譽而讓孩子遮住傷疤,孩子甚至在受傷后連哭喊的能力都沒有。
據「女童保護」數據統計:2017年全年媒體公開報道的性侵兒童(14歲以下)案例378起,平均每天曝光1.04起。
受害人超過606人,女童遭性侵548人,占比為90.43%,男童遭遇性侵占比為9.57%。
受害者中,年齡最小的僅1歲,而7至14歲的孩子更容易成為犯罪嫌疑人侵害的目標。
這一個個冰冷的數據無不在告訴我們,現在不該是個「談性色變」的時代,因為你永遠不知道惡魔藏在哪里,而壞人會不會向你的孩子伸出黑手。
曾經看過有個節目做過這樣一個實驗,節目組找來幾個孩子,測試他們會不會在陌生人面前脫衣服。
在7個小朋友里面,有5個愿意脫掉自己的衣服,只有2個小朋友拒絕了。
有自己自愿脫的。

有幫妹妹脫的。

還有任由陌生人來脫的。從小朋友的眼神我可以感覺到,他很茫然。

有一個小朋友拒絕了。面對這樣的試驗結果,媽媽們都非常驚訝。

從這個測試中我們不難看出,如果是在遭遇不幸的時候,沒有接受過性教育的小朋友他們大腦會一片空白,處于懵懂的狀態,不知道對方在做什么,也不知道如何保護自己。
由此可見,羞于談性,只會讓孩子對性產生一個模糊的概念,沒有自我防范和保護意識,容易給壞人留下了機會。
父母應該是孩子性教育的老師,教會他們最基本的自我保護,比什么都重要。
4
性教育上請杜絕一切玩笑
從古至今,父母們就一直很怕孩子問這樣一個問題:“媽媽/爸爸,我是從哪兒來的呀?”
面對這樣直白的問題,絕大多數父母都會用各種讓人哭笑不得的借口搪塞編造故事。
而“你是從垃圾堆里撿來的”、“你是充話費送的”、“你是天上掉下來的”這些言論更是父母們最喜歡用來搪塞孩子的借口。
但其實家長的回應不僅僅是回答一個問題,還會讓孩子對“性”產生朦朧的認知,建立起對“性”最初的態度。
阿德勒心理學提出,父母的態度與回應,很大程度影響著兒童對自己、他人和世界的認識,誘發不一樣的感受與行為。
所以當孩子再次問起自己是怎么來的時候,請別再用那些荒誕的借口來搪塞孩子,要知道,只有正面、積極、科學地對孩子進行性教育指導才是王道。
也許,看到這里,可能會有家長問:我現在已經知道性教育有多重要了,但是我還是不懂怎么教育孩子呀?
不會就學啊。我們不是常常教育孩子“不懂就問”嗎?
首先先來看看性教育階段年齡表:
0-2歲:通過一些簡單的繪本、圖片等方式, 告訴孩子男生、女生的不同。
繪本推薦:《小威向前沖》、《我們的身體》。
2-3歲:孩子會逐漸建立性別意識,還會出現看父母洗澡、上洗手間、看同伴的身體等行為。
這其實是標志著,孩子的心理發展,進入了自我認知的重要階段,可以引導她們正確認識身體的器官部位。
4歲以上:開始接納社會規則并學習融入群體,所以這個階段也是讓孩子學習尊重他人身體、保護自己隱私、通過性的科普知識去幫助孩子建立身體界限。
接下來,性教育要告訴孩子最基本的事情:
一、認識身體
讓孩子認識身體,一起解讀《乳房的故事》、《小雞雞的故事》。這個時候,父母不要羞澀、擰巴、欲言又止、忸忸捏捏。
二、不要讓別人觸碰你的隱私部位
跟孩子說被小背心和小短褲包遮擋的地方,只有爸爸媽媽和醫生兩種人可以看噢,但爸爸媽媽和醫生也只有兩種情況下可以看:
(1)爸爸媽媽幫你洗澡、上廁所幫你擦屁屁、衣服臟了濕了要替換時才可以。
(2)醫生只有在你生病去醫院了檢查身體時才可以。
三、告訴孩子青春期的變化
專家建議,在青春期來臨之間,提前讓孩子們知道這個生理與心理的變化時期,好讓孩子在從學校“學習”或突然發現以前,能更早地做好準備。
四、小心孩子遭遇“隱性性侵害”
我們都知道,實施性侵害的壞人,70%以上是孩子認識的人。
壞人并不像孩子所認識的那樣,都長著一副怪獸的模樣,他們也可能長得很好看,看上去很和藹……
美國有一則7分鐘性教育短片,告訴孩子在下面這五種警報里的人,最需警惕:
視覺警報:有人看你的隱私部位,或者讓你看他的隱私部位。
言語警報:有人和你談論你的隱私部位。
觸碰警報:有人想觸摸你的隱私部位,或者要你觸摸他的隱私部位。
獨處警報:不吃陌生人的食物,不單獨跟他們待在一起。
約束警報:有人想抱你、親吻你。
這一切都是在告訴孩子:
你的身體你做主,沒有你的同意,任何人都不能隨便觀看、觸碰。
如果有人這么做,第一要拒絕,第二要盡快告訴爸爸媽媽。
每當新聞中曝出孩子遭受性侵害的消息,做父母的我們總是憤恨不已。
只是,兒童性教育學家胡萍曾提醒:
有一種會給孩子性心理帶來巨大傷害的“隱性性侵害”,常常被忽視,它不但會破壞孩子的身體界限,還會破壞孩子心理的正常發育軌跡。
而它就來自于家庭,來自于父母,來自于很多不恰當的養育方式。
最后,身為家長的我們應該要明白:
性教育不是羞恥和邪惡,也不是教孩子怎么進行性行為。
而是為了教孩子如何認識生命、如何認識身體、如何保護自己。
就像網上流傳很廣的一句話:“你嫌性教育太早,強奸犯不會嫌你孩子太小”。